云梦法院“五型五化”让“小法庭”展现“大作为”

2022-11-02 09:56
来源: 云梦县人民法院
作者: 张立园    浏览: 1576

人民法庭作为法院审判体系的“神经末梢”,承担着化解矛盾纠纷、服务人民群众、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职能。近年来,云梦法院紧扣新时代人民法庭“三个便于”“三个服务”功能定位,认真贯彻“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要求,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打造“五型五化”模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增强“三治”融合,为护航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有力司法服务保障。

一、“五型”模式:多元化解矛盾纠纷

云梦县辖9镇3乡2区,现有干警158人,员额法官35人;人民法庭现有干警27人,员额法官8人。全院每年化解纠纷近6000件,法庭化解近1000件。司法实践中,法庭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两个维度,建立“联动型、分层型、疏导型、乡土型、求解型”多元解纷机制,提升诉源治理、诉非衔接、诉调对接、分调裁审工作质效,从根本化解矛盾纠纷,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联动型解纷,实现诉非对接。人民法庭主动与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联系,线上线下立体化打造纠纷解决机制。线下,积极融入辖区矛调网络,与镇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及其他相关职能单位建立联系,在法庭主导下,指引当事人通过村社自治组织协商解决纠纷。线上,邀请基层组织、综治人员进驻法庭调解平台,与基层组织资源共享、阵地共享、力量共享,同频共振。开展“无讼乡村建设点”创建活动,主动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将各乡镇的万人成讼率、调解成功率等纳入辖区平安考核,推动解纷力量下沉、关口前移,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尽责的良好局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

(二)分层型解纷,深化繁简分流。“分调裁审”机制改革过程中,各人民法庭全面落实案件繁简分流机制,以院诉讼服务中心为纽带,推行“四次分流法”,推进诉讼程序简捷化,提高解纷质效。一是诉前调解分流,对没有实质争议的案件交由调解组织先行调解,在诉前解决纠纷;二是速裁分流,对争议不大、法律关系明确、能够直接送达的案件,适用速裁程序依法审理;三是难易初次分流,在人民法庭和机关业务庭间根据案件难易程度进行分案;四是难易再次分流,在审判团队内部,由主审法官初步审查,将部分简单案件交由法官助理先行调解,调解不成的案件移交主审法官审理。今年以来,人民法庭8名法官结案865件,平均办案天数31天,人均结案数108件,简易程序适用率高达95%。

(三)疏导型解纷,精准化解个案。各人民法庭积极探索心理咨询引入少年家事审判机制,组建心理咨询师专业队伍,利用心理学知识,在诉前及诉中引入心理疏导,营造“谈心式”沟通对话氛围,缓和对立情绪,对婚姻家庭类案件、涉少年刑事案件当事人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妥善处理家事纠纷,辅导失足少年及其家庭教育,有效帮助他们解开心结,释放不良情绪,促进家庭和睦、亲情修复,重构健康心理,在解开当事人“法结”的同时,化解心中难解“心结”。今年来,各法庭已为10余名未成年被告人及200余名婚姻家庭案件当事人提供心理疏导,案件服判息诉率提升1.2%,群众对司法公信力和满意度有效提升。

(四)乡土型解纷,拓展“新枫”经验。立足于云梦9镇3乡2区的区域特色,构建“城区法庭+乡村法庭+城乡结合法庭”模式,打造“4+2+N”工作机制,城关、伍洛、新店、曾店4个法庭为中心法庭,隔蒲、义堂2个法庭转型为巡回审判法庭,由诉讼服务中心派人定期在巡回审判法庭开展工作。在不设法庭的乡镇设立了9个巡回审判点,在矛盾突出的村或社区设立了12个法官工作室,实现司法服务全覆盖。法治引领成效明显。去年来,以“乡土司法”方式“一揽子”化解1200余件涉农纠纷案件,推动形成“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相融的基层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五)求解型解纷,清除信访矛盾。人民法庭畅通信访渠道,力争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于“非访”当事人依法打击,有力震慑“非访”群体,维护信访工作秩序。紧紧依靠辖区党委、政府、基层组织的力量,每案成立信访专班,主动融入矛盾化解工作中,直面回应信访当事人反映的突出问题。同时,联合信访局等相关部门开展疏导工作,消除信访人抵触心态和不满情绪。积案化解成效明显。去年以来,各人民法庭共化解15余起疑难信访案件,其中2件为10年以上的信访积案,有效化解信访沉疴,清除突出信访矛盾。

二、“五化”模式:推进法庭规范化建设

为推进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保障“五型”多元解纷机制的实现,云梦法院着力打造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社会化和精英化的“五化”法庭模式。

(一)精准定位,着力打造“专业化法庭”。主动将“一庭一品”建设融入保障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功能镇区建设。城关法庭是专门审理家事与未成年人案件的城区法庭,现定位为少年家事专业法庭,审理辖区内的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和本院管辖的涉未成年人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伍洛寺法庭位于城郊经济圈,定位为城乡结合法庭,构建“环境资源审判+”模式,集中审理涉环境资源的刑、民、行政案件,实行三审合一;曾店、新店法庭定位为乡村综合法庭,大力开展巡回审判;隔蒲法庭、义堂法庭转型为巡回审判法庭,依托外力化解纠纷,全面开展诉调对接工作。

(二)多元共治,着力打造“法治化法庭”。依托法庭地处最基层、人熟地熟的阵地优势,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教育、评价、指引、规范功能,把巡回审判作为重要载体,凡涉及赡养、邻里纠纷、当事人行动不便等案件,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就地结案,邀请社区网格员、群众参与旁听,扩大巡回审判影响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定期以法治宣传进乡镇、进村组、进农户等方式开展以案说法、送法下乡等普法宣传活动,努力实现“审理一个案件,宣传一部法律,教育一片群众”的效果。

(三)科技赋能,着力打造“智能化法庭”。发挥法庭“一站式”诉讼服务职能,推进“互联网+司法服务”云模式,实现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电子送达、网上调解和网上退费便民服务“一网通办”、“一站通办”,让老百姓感受“指尖诉讼”的便利。去年来,法庭网上立案50件,跨域立案29件。融入网格化治理,依托“大数据+网格化+多元解纷”的机制优势,将法院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与“法官进网格”深度融合,协同做好矛盾风险隐患排查、信息沟通和前端预防化解联动工作,帮助基层群众及时化解纠纷。

(四)践行宗旨,着力打造“社会化法庭”。强化“府院”共建,各人民法庭常态化列席党政工作会议,通过类案信息反馈精准投射司法建议。对审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案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乡镇政府通报。强化党建结队,与基层党组织结队共建,经常性开展送法进村、以案释法活动,共同做好法治教育、乡风教育,营造建设和美家庭、和睦邻里、文明村居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乡村风气转变。强化行业联点,坚持重点项目推进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建立法官挂点、定期调研工作机制,“点对点”帮助辖区企业,通过实地走访、开展法律咨询和办案,化解涉企纠纷60余起,联合辖区召开产业防控风险座谈会9次,护航辖区经济发展。

(五)强基固本,着力打造“精英化法庭”。围绕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思路,实行法庭庭长、支部书记并行制度,“三会一课”扎实推进从严治党,夯实法庭政治建设。优化法庭队伍。建立法庭定期轮岗机制,新入职人员必须到法庭锻练,优先提拔法庭干部,下派3名90后法官担任法庭负责人,让法庭成为年轻干部的成长摇篮。培育司法能力。落实法庭驻庭制度,开办“共享”课堂周三法治夜校,提升法庭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弘扬孝法文化,大兴调研之风,鼓励干警参加学术研讨和案例编写,今年6名法庭干警参加全国学术研讨,环资团队1篇案例入选全省法院十大环保典型案例,城关法庭入选全省法院推进法庭建设暨“三个服务”十大典型案例。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下一步,云梦法院将继续把握司法在基层治理中的职能作用,结合“一下三民”实践活动,主动担当作为,不断提高诉源治理工作水平,借助“枫桥经验”,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根本,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实现矛盾化解、司法服务、平安建设在基层,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