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川市人民法院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行政审判职能作用,创新设立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机制、行政争议化解府院联动机制、行政纠纷诉前调解机制“三项机制”,有效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近三年汉川法院共有100余件案件实现诉前调解,2020年行政诉讼案件裁驳率13.6%,2021年行政诉讼案件裁驳率17.8%,2022行政诉讼案件裁驳率8.9%,呈逐年下降趋势,均低于25%,避免了“程序空转”,维护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降低了诉讼成本,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行政效率,服务了中心大局。受到省法院、孝感中院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好评。
一、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制度推进到行政执法领域中。认真总结、分析行政审判中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和风险评估中的做法,形成完备的制度和流程,在省法院拉练检查反馈以后,多次组织司法系统干部和行政执法机关执法人员旁听行政案件庭审活动,通过以案代训,向司法系统和行政执法系统的干部宣传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助力企业疫后重振的重要性,引导行政机关将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和风险评估制度嵌入行政执法全流程,在申请执行非诉行政案件和行政诉讼应诉时,必须提交执法中形成的“涉企案件经济影响评估表”和“风险评估表”。企业等市场主体纷纷表示,行政执法中实行两项评估制度以后,行政机关行政执法更加审慎、更加善意、更加柔性、更加谦抑,市场主体在疫后复产、投资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营商成本大大降低了。
二、建立并完善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府院联动”机制。与市检察院、市司法局适时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协调联动机制。在法无禁止的情况下,通过法律监督机关、行政复议机关适时介入,对相关行政非诉执行、行政诉讼案件进行协调,实质性化解了一批行政纠纷。例如某商贸公司诉市某局行政处罚一案,通过检察机关适时监督,市某局主动撤销了错误的行政处罚,原告撤诉,实现了“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市自规局咨询行政非诉执行案件中能否与被处罚人和解问题时,市法院主动邀请市检察院、市司法局参与协调,举行听证会、充分听取双方意见,探讨法律法规及其立法精神,促使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出台《2021年行政案件司法审查报告》,为市政府依法行政提出合理化建议,汉川市委副书记、市长戴少平在报告上作出批示,充分肯定汉川法院行政审判工作,并要求行政机关学习借鉴。
三、以诉前调解机制实现诉源治理,促进行政争议多元化解。返聘有行政审判工作经验的退休老法官作为为行政诉讼调解员,接收起诉材料后,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迅速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严肃教育行政相对人违法违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时指出行政机关程序、证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的违法之处,促进相对人迅速改进错误,督促行政机关提高执法水平,促进行政纠纷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多元化解、程序诉源治理,行政诉讼裁驳率大幅下降。为服务保障汉川市“三区一城”建设和“四城并进”工作,前移服务关口,组建专班对接,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文件起草审查、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100多件土地纠纷征收补偿、房屋征收补偿纠纷得以在诉前实质性化解,尤其是60余件涉企业征收拆迁补偿和涉汈汊湖湿地公园建设补偿费用分配纠纷得到及时调解,有力服务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