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诚信兴商”典型执行案例(三)

2025-10-17 10:22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陈诚    浏览: 61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2025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号召,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弘扬诚信文化中的司法职能作用,经过梳理,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选取近来全市法院办理的4件运用失信惩戒、限制出境、司法拘留、刑事追责等强制措施,严厉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的执行典型案例予以发布。希望通过此次案例发布,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建设更高水平诚信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案例三

汉川法院以“拘”促执有效化解案件

——刘某申请执行与王某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23年4月,刘某通过淘宝网向王某支付8万元购买设计服务。因王某未完全履行合同义务,刘某向湖北省汉川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双方经法院调解达成协议,王某退还刘某4万元。调解书生效后,王某拒不履行付款义务,刘某遂申请强制执行。执行初期,法院通过线上查控与线下调查均未发现王某名下有可供执行的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财产。王某坚称失业多年、身无分文,刘某亦无法提供有效财产线索,执行工作停滞。

执行情况

当常规查控遇阻、被执行人企图以“无财产”表象逃避责任时,汉川法院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依托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线索精准切入,迅速核实、深入调查,将外部线索转化为内部可操作的执行动作,以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作为破局关键,带来执行转机。

根据申请执行人刘某提供的“王某近期新婚且疑似购置新车”的关键线索,执行法官迅速调取其婚姻登记信息,显示被执行人王某于2025年5月20日登记结婚,法官据此高度怀疑王某存在隐匿财产、虚假报告行为。法院依法拘传王某,对其人身及随身物品进行搜查,查获奔驰车钥匙一把,证实其实际控制高档车辆;查阅其手机电子支付记录,发现其在法院冻结账户前,微信、支付宝存在大额异常资金流转痕迹,存在转移财产重大嫌疑。

面对确凿证据,王某仍拒不履行义务。法院认定其行为已构成故意隐匿、转移财产,严重妨害执行。依据《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依法对王某作出司法拘留15日的决定,并严正告知其行为可能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将面临刑事追究。司法拘留的强制措施及拒执罪警告形成强大震慑。

拘留期间,王某深刻认识到错误,主动联系家属筹款,与刘某达成一致意见,一次性全额支付剩余款项4万元,案件得以圆满执结。

典型意义

本案系汉川法院依法适用司法惩戒措施,有效破解“执行难”的典型案例。

本案中,面对被执行人试图通过转移财产、虚假申报等方式逃避义务的行为,汉川法院迅速核查新线索、果断采取拘传、搜查等措施固定证据,并依法适用拘留措施,同时明确告知其可能面临的刑事风险,形成了“法律震慑+后果警示”的双重压力,最终促使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义务,充分体现了司法惩戒措施在“打击失信、倒逼履行”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案也凸显了申请执行人积极提供线索、与法院形成执行合力对于破解案件至关重要。本案中,申请执行人提供的王某婚姻登记及车辆更换线索,成为突破执行僵局的“金钥匙”,印证了“法院主导+当事人参与”执行模式的有效性。

该案的顺利执结,正是法院敢于亮剑用足强制措施、申请执行人主动提供线索、执行法官深挖细节精准打击三方协同的结果,为社会公众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引:生效法律文书必须得到履行,任何试图逃避、抗拒执行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司法机关将始终保持对拒执行为的高压态势,通过依法适用惩戒措施,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与社会诚信,让“纸上权利”真正转化为“手中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