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诚信兴商”典型执行案例(四)

2025-10-22 10:23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陈诚    浏览: 83

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2025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号召,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弘扬诚信文化中的司法职能作用,经过梳理,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选取近来全市法院办理的4件运用失信惩戒、限制出境、司法拘留、刑事追责等强制措施,严厉打击规避执行、抗拒执行行为的执行典型案例予以发布。希望通过此次案例发布,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建设更高水平诚信社会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案例四

安陆法院运用“交叉执行”+“刑事惩戒”执结到位1105万元工程款

——湖北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申请执行与湖北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19年,湖北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公司)与湖北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乙公司)因工程款结算问题产生争议,先后经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调解及判决,确认乙公司需向甲公司支付工程款、违约金及利息共计2200余万元。法律文书生效后,乙公司未主动履行义务,甲公司遂申请强制执行。期间,因债权转让,刘某依法变更为本案申请执行人。但乙公司以“经营困难”“资产查封”为由拖延履行,甚至通过转移资产、隐匿账户等方式规避执行,导致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陷入僵局,剩余1105万元执行标的长期未能执行到位,案件一度面临“终本”风险。

执行情况

2025年初,孝感中院针对包括本案在内的一批长期未结、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案件,创新启动“交叉执行”机制,由中院统筹调配全市执行力量,将本案指定由安陆市人民法院执行。

安陆法院迅速组建执行专班“接棒”办理,并启动“三查”机制:通过全国法院网络执行查控系统对被执行人及关联企业的银行账户、不动产、车辆等进行“地毯式”排查;赴被执行企业注册地、实际经营地实地走访,向周边商户、员工核实企业真实运营状况;联动税务、市场监管部门,调取企业纳税记录、股权变更信息,深挖财产转移线索。最终查明,乙公司在执行期间向实际控制人配偶、法定代表人、会计等关联人员累计转账近4000万元,且实际控制人配偶在案件执行期间仍频繁大额购买理财产品及高额保险,证实其存在明显规避执行行为。执行专班固定被执行人转移财产、妨碍执行的全部证据后,依法将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启动拒执罪刑事追责程序。

2025年6月,安陆市公安局对乙公司及相关责任人立案侦查。在“交叉执行”开辟新局、“拒执罪”强力震慑的双重作用下,乙公司实际控制人及法定代表人主动到案,并于7月23日在法院主持下与申请人达成和解,同意支付1105万元。7月30日,该笔款项全额到账并兑付给申请人,案件顺利了结。

事后,申请人刘某赠送锦旗致谢,盛赞法院“高效执行暖人心,公正执法扬正气”,并表示执行款到位“解了燃眉之急,看到了司法公正的力量”。

典型意义

本案系安陆法院运用“交叉执行”+“刑事惩戒”模式破解“执行难”的生动实践。

 

交叉执行并非简单移交。本案中,安陆法院以更强力度、更广维度创新采取“线上查控+线下摸排+部门联动”的“三查”模式,精准固定拒执证据,果断移送刑事追责,将查找财产线索、固定拒执证据、移送刑事追责、促成主动履行有机结合,形成了“查得准、打得狠、促得动”的高效闭环执行策略,成功为市场主体追回巨额欠款,有效维护了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力打击了失信行为,彰显了司法权威,为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司法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