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诚信“同心圆” 激发兴商“新动能”
——全市法院“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纪实

2025-10-28 15:15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作者: 陈诚    浏览: 41

金秋时节,一场以“诚信”为名的热潮在全城涌动。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次次雷霆万钧的执行攻坚、一个个暖心惠企的信用修复、一堂堂深入人心的普法课堂……近日,全市法院以“以法为盾 诚商远航”为主题、以“十个一”系列活动为主线的“诚信兴商宣传月”已圆满落幕,诚信的种子也已深植人心,正在持续释放出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从一纸倡议到全城回响

“诚信是企业的立身之本,法治是市场的定海神针。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是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坚实保障。值此2025年全国‘诚信兴商宣传月’之际,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立足司法职能,向全市所有市场主体发出如下倡议……”

9月伊始,一份《诚信兴商倡议书》便如一枚投石,激起层层涟漪。它呼吁的,是商家秤杆上的公平,是交易中的一言九鼎,是合作时的童叟无欺。这份倡议书发出之后,一场关于诚信的专项行动便迅疾开启。

“开门!法院执行!”清晨6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执行干警已经出现在被执行人李某的家门口。这是一起拖欠多名农民工工资的案件,李某为逃避支付义务,长期隐匿行踪。执行干警多番搜查,发现李某位置,果断采取行动,于专项行动中将睡梦中的李某成功控制。

“我真的没钱!”面对确凿证据和强大执行威慑,李某仍以各种借口推诿。孝南法院依法对其作出司法拘留十五日的决定,严厉打击其藐视法律的行为。

这样的场景在宣传月期间并不少见。和风细雨的倡导之外,雷霆万钧的失信治理也在大刀阔斧地前进。面对长期困扰企业的“执行难”问题,全市法院利剑出鞘,执行干警们昼夜奔忙,针对涉企、涉金融、涉民生领域开展“破晓行动”“百日攻坚”等专项执行24次,出动警力317人次,执结案件295件,执行到位金额5395万元,努力让裁判文书上的“白纸黑字”变成群众手中的“真金白银”。

给企业一个重生机会

治理失信,必须亮出“牙齿”。全市法院依法集中公布了一批申请执行人为民营企业的被执行人名单,让失信者寸步难行。名单一经发布,吸引2.5万人阅览,形成了强大的震慑效应。

然而,惩戒不是目的,引导回归诚信才是初衷。

“法官,之前因为公司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导致经营受阻,我们才没还上钱,现在我们换了新领导班子,我们愿意配合还款,能不能给企业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某材料公司负责人焦急地询问。因资金链断裂,该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银行贷款、参与招投标等都受到限制。

执行法官没有简单地一拒了之,而是深入企业实地调查,组织双方协商,帮助优化筹款方案,最终促成达成执行和解。在材料公司还清全部欠款后,执行法官依法解除失信措施,并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帮助企业重获新生。信用修复后,企业不仅恢复正常经营资质,更在后续招投标中成功突围,拿下关键项目,从“失信受限”迈入“发展快车道”。

“信用修复不是放松监管,而是精准施策。”孝感中院执行局副局长刘铮表示,“我们要让失信者受惩戒,让守信者得激励,让暂时失信但有挽救价值的企业有机会重生。”

与此同时,一场大规模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行动也在同步开展。一个月来,全市法院对符合条件的1000余件案件涉百余家企业的失信信息依法予以屏蔽,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包容与温度,为那些希望改过自新的企业打开了“重生之门”。

让诚信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何让诚信理念从文件走向生活,深入人心?孝感中院的创新做法是:讲故事、接地气、有新意。

“朋友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官司打赢了,判决书也拿了,但对方就是赖着不给钱……”全新开辟的《说执行》普法专栏,一改法律宣传的严肃面孔,用几分钟的短视频,将复杂的法律条文变为通俗易懂的身边故事,在短视频平台迅速“圈粉”,成为群众指尖上的“法治微课堂”。

同时,4个“诚信兴商”典型案例的发布,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镜子”。它们既是警示失信后果的“红灯”,也是昭示守信收益的“绿灯”,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最直观的行为指南。

法治的脚步走进闹市商圈、企业园区和大学校园。一场场“送法进企业、进校园、进商圈”活动,将法律咨询和服务送到一线。工作人员与经营者、学生、市民面对面交流,答疑解惑,在轻松的互动中,诚信经营的种子悄然播撒。


风劲好扬帆,诚信赢未来。

随着“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的落幕,诚信的烙印已深深刻入城市发展的脉络。它是一场跨越金秋的洗礼,更是一场永不落幕的征程。

“当前,人人讲诚信、事事重守信的氛围日益浓厚,诚信正成为企业最亮丽的名片,法治正成为营商环境最坚实的根基。”孝感中院执行局局长肖中兴表示,“全市法院将竭尽全力发挥司法职能,让诚信者一路绿灯,让失信者寸步难行,为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诚信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