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学习的种子 种在了大别山下
——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二)

2025-10-10 08:25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浏览: 302

9月28日下午,“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讲,孝感两级法院全体干警以现场和视频会方式聆听刘杨萍法官司法为民的动人事迹。

image002.jpg

刘杨萍同志于1993年参加法院工作,历任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少年庭庭长、政治部主任、副院长,大悟县人民法院院长,云梦县人民法院院长,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她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获得“孝感市十佳政法干警”“孝感市十大杰出青年”“孝感市十佳公务员”“全省优秀法官”“全省好法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10多项称号。2023年12月27日晚22时许,刘杨萍同志在参加工作会议返回法院途中,被一名酒驾司机驾驶的小汽车撞成重伤。

报告会上,4位报告团讲述人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情讲述了刘杨萍同志长期深入基层一线,以赤诚之心守护司法公正,用创新之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先进事迹,为全体干警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敬业的“人民好法官”形象。

image004.gif

大悟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李久玲

 

她把学习的种子  种在了大别山下

 

2016年,刘杨萍院长刚来大悟的时候,我还是个习惯埋头做笔录、辅助办理简单案件的法官助理。我们每天忙得脚不沾地,却从没想过,基层法院也能搞研究、出典型、做成品牌。

是刘院长,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们“按部就班”的日常。她来的第一次全院大会,就举着一本翻旧了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审理指南》说:“我们办的不仅是案子,更是老百姓的日子,是山区的安稳。要把这些‘乡土案’办出水平,靠的是扎实的专业功底。”她提出“每周读一本书、每月写一篇心得”,当时台下不少嘀咕:“案子都办不完,哪还有精力搞这些?”

但她从不多解释,只是自己做给我们看。她的办公室总是亮灯到深夜,书架上的专业书被翻得卷了边,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有一天,我进去汇报工作,她正对着一篇少年审判的论文反复修改,屏幕上满是标注。她转头叫我:“久玲,你来得正好!你看这个案子,咱们能不能从‘庭前评估+多方帮教’的角度再深化一下?”

她不只是教我写论文,她是真的要把整个法院的学习风气带起来。为了让大家有更系统的学习平台,她四处奔波,联系大悟县图书馆,在法院建起了法律分馆。开馆那天,她跟我们说:“这里的书,你们随时能借;这里的灯,你们想学到几点就开到几点。”

 

更让我们感动的是,她还带着我们“走出去学”,向高校教授请教,寻求专业指导。

在她的带动下,全院干警渐渐形成了“比学赶超”的氛围。以前怕写论文的干警,开始主动找案例、查法条;遇到复杂案件,大家会凑在一起讨论。

除了带我们“强内功”,刘院长更重视“优服务”。她发现很多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来法院办事得跑好几趟后,在最高法院的部署下,她第一时间推动诉讼服务中心改造,把立案、缴费、调解等功能整合成“一站式”服务。我还记得一位老奶奶拉着她的手说:“闺女,现在来法院办事,明白多了、也方便多了!”

而她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大悟留守儿童多,一些少年案件让人痛心。她带着我们反复调研,最终推出了“少年家事审判五心工作法”——用爱心、耐心、真心、热心和恒心,把审判延伸成挽救、把判案拓展成治理。她说:“少年审判是希望工程,我们办的不是一个案子,是一个孩子的一生。”

如今,法律分馆的灯依然亮着,年轻干警们还在灯下读书、写心得、搞调研。刘院长留下的“勤学、善思、笃行”六个字,已经成了大悟法院最珍贵的“传家宝”。我们会继续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在大别山的青山绿水间,用心办好每一起案子,用情守好这一方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