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就这么拖着,都三年了,我什么时候才能拿到赔偿?”远程调解室里,王某(化名)无奈地向调解员诉说着这份困扰了他三年之久的烦“薪”事。
三年前,王某在某建筑公司从事木工工作。一次夜间施工期间,王某不慎摔倒导致受伤。就医后,王某被评定为十级伤残。王某要求某建筑公司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及住院医疗费用,但公司不认可与王某的劳动关系。王某先申请劳动仲裁确认了与公司的实际劳动关系,后又申请认定工伤。2022年,他再次申请劳动仲裁解除与某建筑公司的劳动关系,并要求其赔偿停工留薪工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好不容易盼来了支持他请求的仲裁裁决,某建筑公司却不服,将王某起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也支持我,判决公司赔偿我工资和伤残补助,公司就是想拖着不给钱所以才上诉!你们得帮帮我!”在与王某的电话沟通中,王某向调解员宋早德表明希望早日拿到赔偿款。
宋早德是孝感市“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的一名调解员。去年底,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孝感市总工会为推动劳动争议高效化解,保障职工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共同揭牌成立劳动争议诉调对接调解室。也就是那一天,宋早德正式进驻法院,专职从事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王某劳动争议案是宋早德从事调解工作近半年来受理的第55件案件。案子一般到了二审阶段,矛盾激化,调解难度大。王某的案子更为特殊:一方面,公司态度坚决,要求按照60%的比例进行赔偿;另一方面,王某急着要钱但又不想松口降低赔偿标准。而王某因身体原因无法到法院面对面参与调解,无疑又让调解难度再次升级。调解陷入僵局。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帮了很大的忙。”宋早德谈起调解平台赞不绝口,“法院给工作室配备了在线调解室,孝感市总工会入驻了这个调解平台,给调解员配置了账号,就算人不来现场,依旧可以实现三方连线,在线调解。”
“在线调解”是“法院+工会”诉调对接工作的重要一环,为了切实为广大职工保“薪”护航、排忧解难,高效多元化解劳动争议案件,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孝感市总工会线上线下双管齐下,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解决当事人因时间、空间、成本、身体等原因无法到场调解的困境。
受理案件的第五天,本着“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宋早德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他首先和王某开启了一场屏对屏“薪”里话。他对王某动之以情,劝说王某体谅公司的艰难处境,在赔偿金额上“让一点”有利于赔偿履行“进一步”。紧接着,他又跟公司线上谈“薪”,对公司晓之以理,从法理入手,向公司解读劳动法规定,释明相关法律风险。三番四次、来来往往的沟通之后,最终双方都各退一步,达成调解意向。
受理案件的第九天,宋早德通过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将调解协议发送给了双方当事人。双方在线上签字后,法院当天出具调解书。
“该案成功调解,是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与孝感市总工会协同推进劳动争议高效化解,将‘共同缔造’理念贯穿调解全过程的一个缩影。”调解工作室主任介绍,“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孝感市总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运行半年来,得益于建立了规范的对接流程,成立了调解工作室,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调解效果逐步向好。”
*历程回顾*
2022年8月15日,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联合市总工会发文《关于在全市推进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的实施办法》,在全市范围内对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做了全面部署。
2022年11月11日,“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正式成立,标志着孝感市“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进入实质推进阶段。
2023年5月,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总工会合力对工作室场地进行“升级改造”,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为工作室新增一间办公场所,市总工会为工作室专门购置空调、打印复印一体机、办公桌椅、文件柜、沙发、饮水机,打造了文化墙等,为工作室提供了更加舒适的办公环境,更有效提升了调解员工作积极性。
据悉,今年以来,“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已受理案件55件,其中,7件案件当场履行完毕。该调解新模式,便捷高效,维权成本低,满足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多元化纠纷解决需求。
“这些案件的圆满化解,是认真贯彻落实公平与效率要求,擦亮孝感一站式多元解纷品牌的有益实践。”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负责人说,“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将与孝感市总工会继续加强协调联动,合理运用在线调解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劳动争议调解效果,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贡献司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