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三股劲” 暖了群众心
——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一)

2025-10-10 08:20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浏览: 379

9月28日下午,“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讲,孝感两级法院全体干警以现场和视频会方式聆听刘杨萍法官司法为民的动人事迹。

image002.jpg

刘杨萍同志于1993年参加法院工作,历任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少年庭庭长、政治部主任、副院长,大悟县人民法院院长,云梦县人民法院院长,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她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获得“孝感市十佳政法干警”“孝感市十大杰出青年”“孝感市十佳公务员”“全省优秀法官”“全省好法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10多项称号。2023年12月27日晚22时许,刘杨萍同志在参加工作会议返回法院途中,被一名酒驾司机驾驶的小汽车撞成重伤。

报告会上,4位报告团讲述人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情讲述了刘杨萍同志长期深入基层一线,以赤诚之心守护司法公正,用创新之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先进事迹,为全体干警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敬业的“人民好法官”形象。

image004.gif

云梦县人民法院三级法官  李琴

 

她用“三股劲”  暖了群众心

 

回想起刘院长在云梦的一千多个日夜,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遥不可及的“榜样”光环,而是一段我们曾经共同经历的、有温度的日子。她身上实实在在的“三股劲”——拼劲、韧劲和暖劲,也照亮了我们心里的一束光。正是这三股劲,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也让我们每一个与她共事的人,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司法工作的价值与温度。

在云梦法院的三年里,她的脸上总带着一种焦灼感,走路像风,说话像火,办案像急流。她常说:“老百姓的事,等不起、拖不得。”从立案到审判,从审判到执行,每一个环节她都紧盯不放,每一项部署都要求立刻落实。她尤其关注涉及民生的案件,特别是群体性纠纷。她说:“案件无大小,民生是大事。再小的案子,背后都是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2022年,我们受理了一起欠薪案。十几名餐馆员工拿着欠条来到法院,老板跑了,欠薪多的几千,少的一千多,总额才五万多元。我当时想,这类小标的案件,可能不会引起院长的特别注意。但当我按程序汇报后,刘院长的反应让我至今难忘。她立刻召集我们开短会,语气斩钉截铁:“钱再少,也是劳动者的血汗钱!绝不能让他们流汗又流泪。这个案子要优先办、快速办!”

当天下午,她就亲自督促我们梳理证据,联系市场监督管理局查找老板下落,协调劳动监察部门一起做老板家属的工作。那几天,她反复叮嘱我们:“要多给员工们打电话,告诉他们案件进展,别让他们心里没着落。”在她的亲自督办下,这数起案件没有进入诉讼程序就得到了圆满化解。当员工们拿到钱,激动地来法院道谢时,刘院长只是轻轻地着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的辛苦钱早一天到手,我们的心里也早一天踏实。”

刘院长的“拼劲”,拼的不是速度,而是民心。她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执着,有一种“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倔强,她是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成了自己的头等大事。为了从机制上提升效率,促进案件的执行效果,她日夜研判,四方奔走。在她的全力推动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创新建立了执行财产一体化处置机制,极大地提高了涉案财产处置效率,让司法裁判的结果真正变成了当事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

她常对我们说:“要有‘啃硬骨头’的韧劲,把问题的根子挖出来,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从大悟到云梦,她始终心系青少年权益保护。云梦是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导致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突出。她带着我们翻遍了三年来的涉未成年人卷宗,走访家庭、学校、社区,最后红着眼睛说:“这些孩子,不是坏,是缺爱。”她没有照搬过去的经验,而是重新创立“心驿”家庭教育指导站,推出“四点合一”全程帮教机制。从庭前调查到温情审判,从精准教育到长效帮扶,她把司法延伸到了孩子的心里。看到一个又一个孩子重新回到课堂、重新喊出“妈妈”,她才真正放下心来。

刘院长的“韧劲”,源于她对司法为民初心的坚守。为了这份坚守,她愿意投入数月进行调研,反复打磨创新机制;为了这份坚守,她愿意协调八方,付出百倍心血。这份不抛弃、不放弃的执着,正是司法工作者最可贵的品质。

工作中的刘院长雷厉风行,要求严格,批评起人来毫不客气。可我们都清楚,她那严厉的外表下,藏着一颗比谁都柔软的心。她的“暖劲”,如春风化雨,温暖了案件当事人,也温暖了我们每一位同事。

这份“暖”,体现在她对案件当事人极致的耐心上。我曾见过她为调解一个涉未成年人侵权纠纷,从下午2:30到晚上6:30,连续4个多小时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她既严肃批评失职的家长,又语重心长地提醒教育机构履行管理责任,更不忘温柔地鼓励孩子走出阴影。结案后,她要求我们像她一样,在每一份涉少案件裁判文书后都附上一段“法官寄语”,字里行间,写满关切与期望,她说:“法律是冷的,但法官不能冷。”

这份“暖”,还体现在她对干警无微不至的关怀上。谁家里有困难,她总是第一时间知道,并尽力帮助解决。新来的外地干警在外租房,上班很不方便,她多方协调,为他们争取公租房。她记得很多同事的家常小事,会在繁忙的工作中送上几句贴心的问候。她让我们觉得,法院不只是单位,同志们更是家人。

然而,这样一位把温暖带给所有人的刘院长,却常常忽略了自己和家人。为了工作,她常常加班到深夜,桌角总是放着降压药,她忙得,常常忘了给远在他乡的女儿回电,直到女儿出嫁那天,她才第一次因为家事请假。202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让她重伤住院。当我们第一时间赶到医院时,她还在ICU抢救。万幸,她顽强地从死神手中挣脱。但当我们再次见到她时,严重的伤势让她甚至记不清我们是谁。可即便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她口中喃喃自语的,依然是“案子” “孩子”……那一刻,所有在场的人都红了眼眶。我们知道,已经融入她生命最深处的,依然是那份沉甸甸的司法责任和对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牵挂。

她让我们明白:法官的使命,不仅是裁判是非,更是守护人心。她不是英雄,只是一位把老百姓装进心里的法官,一位把责任刻进生命的院长。她从未说过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却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司法的初心、什么是法官的深情。她用自身的行动为我们树立了最好的榜样。她是刘杨萍,我们永远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