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基层法官的初心与温度
——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登(四)

2025-10-10 08:33
来源: 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
    浏览: 744

9月28日下午,“刘杨萍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开讲,孝感两级法院全体干警以现场和视频会方式聆听刘杨萍法官司法为民的动人事迹。

image002.jpg

刘杨萍同志于1993年参加法院工作,历任孝感市孝南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长、少年庭庭长、政治部主任、副院长,大悟县人民法院院长,云梦县人民法院院长,孝感市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她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获得“孝感市十佳政法干警”“孝感市十大杰出青年”“孝感市十佳公务员”“全省优秀法官”“全省好法官”“全省审判业务专家”“全省三八红旗手”“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法官”“全国妇女创先争优先进个人”“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10多项称号。2023年12月27日晚22时许,刘杨萍同志在参加工作会议返回法院途中,被一名酒驾司机驾驶的小汽车撞成重伤。

报告会上,4位报告团讲述人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深情讲述了刘杨萍同志长期深入基层一线,以赤诚之心守护司法公正,用创新之志践行初心使命的先进事迹,为全体干警呈现了一个真实、立体、敬业的“人民好法官”形象。

image004.gif

孝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邱青

 

一位基层法官的初心与温度

 

在此之前,她于我,只是新闻里的一个名字: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刑事审判先进个人,还有那次令人揪心的意外。我总觉得,“先进”二字像罩着一层玻璃,清晰却难以触摸。直到我真正走进她奋斗过的地方,触摸她批注过的书页,听那些她帮助过的人轻声讲述——我才恍然明白:所谓“先进”,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奇,而是把“人民”二字,一笔一画写进每一个平凡的日常。

我探访的第一站,是云梦县人民法院城关人民法庭。翻看调解台账里,一页泛黄的记录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一起宅基地纠纷,两家人曾在田埂上吵得不可开交。刘杨萍法官带着同事们蹲在地头,一边核对地界,一边耐心帮他们算“两笔账”——一笔是法律账,明明白白说清是非曲直;另一笔是人情账,推心置腹讲透邻里情份。最终,两家人不仅握手言和,还一起立下新界碑,至今仍常来常往。这就是她常说的——“案结、事了、人和”。

刘杨萍刚到云梦时就常说:“法院不能关起门来办案,得走进群众心里。”2023年,她推动县人大常委会与法院联手,在四个乡镇试点“站庭联动”机制:设法官工作室、组建调解队,让人大代表和法官一起进村入户,现场调解矛盾、解答法律难题。在曾店镇试点初期,效果并不理想。她知道后,立即建议由镇人大牵头,联合法庭、司法所、派出所和平安办成立“矛盾联合调解中心”。用多元融合,真正解开了基层治理的“结”。

从曾店镇到下辛店镇,“站庭联动”的成效随处可见。在下辛店镇人大代表联络站,墙上的“人大代表在行动”专栏格外醒目。这些报道被推送至国家级平台,字里行间都是老百姓的认同。我想,这大概就是她最希望看到的——让司法离群众更近,让困难离群众更远。

在隔蒲潭人民法庭,庭长杨亮亮给我看了一份珍贵的手稿。那是她第一次办理少年案件时,刘杨萍写给她的修改意见——纸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杨亮亮说,当时自己刚接触少年案,内心既紧张又没底,是刘院长把积累了多年的少年审判笔记借给她,并一遍遍叮嘱:“少年审判不是简单判对错,是要把孩子引回正路。”

走进大悟县人民法院,最吸引我的是那个“法律分馆”。书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各类法律书籍。听说为了建这个分馆,她几次三番跑去县图书馆,不厌其烦地沟通,终于把这些实用书籍“请”进了法院。她常说:“法条是死的,土地是活的,办案要结合大悟的实际。”她不仅把书带进来,更把方法教给人。

大悟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王琼跟我聊起刘杨萍时,语气里满是敬佩。她说,刘杨萍刚来大悟时,发现不少干警怕写论文,觉得“办好案子就行了”。她没有批评任何人,而是自己动手写。四年时间里,大悟法院出了18篇省级以上获奖论文,获评“省级文明单位”。

她始终把干警的成长放在心上,推动设立“每周读书日”,再忙也准时参加;有人要参加司法考试,她帮忙找资料、划重点、借笔记。她说:“一个人好不算好,大家都好才是真的好。”如今在大悟法院,很多年轻干警还保持着写办案心得的习惯。他们说:“这是刘院长留下的传统,我们不能丢。”

我的最后一站,是孝南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调解室里的圆桌没有距离感,档案柜里200多份“少年犯跟踪档案”,每份都有她手写的“法官寄语”。孝南区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主任张杨轻轻取出一份,我看到上面写着:“人生就像走山路,拐个弯没关系,回头就有阳光。”

张杨说,刘杨萍推行“圆桌审判”,就是不想让孩子害怕法律。她总是对同事讲:“这些孩子只是迷了路,我们要伸手去拉,而不是伸手去推。”

探访途中,我不断听到关于她的近况:她还在康复中,说话、行动仍不方便;有时在病床上,她仍会模糊地说出“审判”二字;同事去看她,她突然提起某位干警的名字,嘱咐大家向他学习。我想,她是真的把整颗心都留给了司法,留给了那些她曾帮助过的人。

那天傍晚,我走在孝南区人民法院的走廊,夕阳透过窗,洒在“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标语上。光与字重叠的那一刻,我忽然懂了:刘杨萍的初心,从来不是一句口号。它是云梦田埂上蹲下身子的耐心,是大悟法律分馆里藏着的用心,是孝南少年档案中那温柔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