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一位友人的推荐下,我拜读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非暴力沟通》一书,读完之后,我对非暴力沟通有了更为恰当的理解。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是沟通领域的一位大家,在非暴力沟通理论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2006年他获得了地球村基金会颁发的和平之桥奖,早年师从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后来他发展出极具启发性和影响力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不仅教会了人们如何使个人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同时解决了众多世界范围内的冲突和争端。
该书将“非暴力沟通”划分为“表达”和“倾听”两部分,其中“表达”又分为“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通过对这些要素的详细解读,帮助人们扭转负面的思维导向,用温和的方式避免或化解人际冲突,以维持轻松和谐的人际关系。
倾听和表达一样重要。在他人遇到烦心事向你倾诉时,你会怎么做?安慰?出谋划策?亦或是附和?以上这些做法看似是对倾诉者作出了回应,实则是妨碍了沟通。细细想来,这些做法更多的像是医生在诊断病人,而不是用心倾听。书中说到“如果我们只关心别人说了什么,并考虑他的情况符合哪种理论,我们是在诊断人,我们并没有倾听他们。”《非暴力沟通》向读者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倾听,便是让我们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用心地体会他人。而有时,他人表达的方式并不友好,《非暴力沟通》则建议我们用心去体会他人表达中所包含的“要素”——观察、感受、请求、需要,而不要被情绪所左右。脱离他人对我们的看法,用心注意他人的需要,会发现,他不高兴仅仅是因为他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倾听他人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后,我们可以把我们自己理解的告诉对方,提醒对方确认的同时也能准确判断对方的意思。
如果不是关系特别好的人,往往说话会比较委婉,说话的人总认为听话的人一定会懂得,听话的人则需要想一想,揣测一下说话人的意图。非暴力沟通方式的表达则比较简单:1.清楚地表达观察结果;2.表达感受;3.说出哪些需要导致那样的感受;4.具体的请求。运用非暴力沟通方式就比较容易实现我们的需求。
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会用到的“道德评判、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等异化的沟通方式,在此书中也有写到,这些方式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造成心灵隔阂,摒弃这些方式,解放自己受桎梏的心,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或许曾有过这样的时刻:当处理事情留下遗憾时,你不断回想,陷入自责、内疚无法自拔;当遇到不想做的事情时,虽然抱怨不断,却依然要去做;当内心的想法与大部分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选择忽视自己内心的声音……如果不扭转一下思维,这些困扰始终不得解。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自责是痛苦的,即便是能让人从中吸取到教训,但哪怕有机会去挽救遗憾或错误,人们通常也不会感觉到满意。要开心愉悦地完成一件事情,必须要专注于自己内心的需要,并设法满足它。“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越能够听到别人的声音。”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便会以一种更佳的身心状态对待事物。
当然,如果我们实在是对某些事情提不起兴趣,甚至是厌烦,但又不得不去做这些事情,我们的身心会备受煎熬。遇到这种情况,此书给了我们一个小技巧,即把“不得不”当成“选择做”:1.把自认为不喜欢却又不得不做的事列在一张纸上;2.把所列的事情前面加上“我选择做”,跟自己内心对话:你做这些事情是因为你选择了做而不是因为你不得不做;3.找出自己做这件事情的内在需求,将每件事情补充为“我选择做……,是因为我想要……”。
《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列举的“暴力”沟通方式,其实很多存在于我们身边,我们身在其中,也做在其中,而我们却不自知。每个人若能记住非暴力沟通方式,常用之,专注于自己内心的需要表达,真诚地倾听、反馈,温柔地与人沟通,相信世界也会因此变得温柔。